引自http://www.ccha.org.tw/blog/index.php?load=read&id=76

作者: hara  日期: 2007年04月26日


前些日子在報章媒體上,看到某地方政府在討論有關教育單位推動學校圍牆改造的政策,其計畫是預定將校園圍牆敲除,改為具視覺穿透性的欄杆或灌木綠籬,有的學校甚至是打算完全開放不設置圍牆。此計畫引發不同意見,認為缺乏圍牆的校園,將導致安全疑慮。


其實這並不是第一件討論學校圍牆該不該拆的事件,近十年來,學校的圍牆所面臨的爭議,就在於社區居民對於校園的開放空間需求,以及學校管理單位對於校園安全的顧慮,這兩者之間的權衡,始終難以有一個明確的定位。


若以現今都市中極度缺乏開放空間與綠地的問題來看,「學校社區化」對於學校與周邊學區的居民而言,不僅意謂著學校的空間可以打破過去封閉排外的使用方式, 進一步也代表學校與社區之間,更強化了彼此的連結,對雙方來說,學校圍牆的改變,也正是學校與周邊社區關係有良性改變的開始。


但學校同時也必須扮演著守護學生安全的角色,校外人士進入校園所引發的暴力侵擾事件或破壞校園設施,也都令學校管理單位相當頭痛。但是否在校園安全的需求前提之下,就必須設立一道道的圍牆來加以阻隔呢?而真正的校園安全是只要有圍牆就可以確保的嗎?


當然圍牆會發揮一些初步的阻隔功效,但這也不禁讓我回想起國中時的校園經驗,圍牆其實並無法阻擋那些刻意要進入校園的人,反倒是校園內的暴力事件,經常是 在校內一些隱蔽的角落發生,如樓梯間的平台、廁所、腳踏車車棚、司令台後方、圍牆邊,甚至是教室後方,都發生過同學之間的糾紛,甚至是校外人士進入所引發 的暴力事件。


對於校園安全的威脅,似乎外來的還比不上內部潛藏的危機,而即使有了圍牆,除了消極的進出口管控之外,所能發揮的保護功能有限。對於校園安全的突發事件, 學校是否具備危機處理能力,甚至是事先的教育宣導或個案輔導,並且在校園空間規劃上,能夠朝向無死角的開放校園改善,似乎才是當前校園安全所必須補強的環 節。


而校園作為社區的開放空間,其實更應該積極地來運用社區資源,校園如果可以成為社區共同維護的對象,那麼學生的安全自然也會更有保障。而圍牆的形式、作 法、管理維護...等問題,拿來作為學校與社區共同討論、共同規劃的項目,在台灣許多學校也都有成功營造的具體經驗,甚至進一步還可以延伸到學童上下學的 通學路徑,而成為社區與學校結合互惠的雙贏成果。


「開放空間」與「校園安全」之間,絕非是單選題,其最重要的意義更在於打破形式上的界線,讓學校與社區之間化冷漠為相互關懷,打破彼此心中的那一堵「牆」,正視問題的本質與尋求更多資源的結合,並進一步讓社區成為開放空間的使用者與參與者,而校園也才會得到真正的安全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wps 的頭像
    nwps

    高雄市內惟國小教師會

    nw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